武威海藏寺、博物馆半日游
信息来源: 运维服务组 发布日期: 2025-10-21 08:56

早上在张掖站乘上9:10去往武威的绿皮车,

11:36到达武威站。

武威是河西四郡中唯一初次造访之地,准备多待几天,好好了解一下。

据所查攻略,武威游玩景点很多,今天先去两处相对市中心较远的海藏寺和博物馆。明天随携程一日游乌鞘岭、抓喜秀龙草原、天梯山石窟和白塔寺;后天武威市区一日游;大后天游玩武威冰沟河。

预订的是武威火车站旁的酒店,办完入住手续,乘公交车去武威第一站:海藏寺。

海藏寺位于武威市凉州区海藏湿地公园,我从武威火车站坐20路公交车,近半个小时到达“十六中”站,下来走一公里才到。一到门前,即被一幢四柱三间三楼庑殿式木构牌楼吸引住了,牌楼灰瓦歇山顶,斗拱层层叠叠,前额书“海藏禅林”四字,这是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甘肃总兵、振武将军孙思克所题。



海藏寺,东晋太兴四年(321年),凉州刺史张茂始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现存最完整的一座佛教寺院,被誉为“西北梵宫之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院在宋、元、明、清历代都曾增建修葺,其中元代西藏正式归入祖国版图后,萨迦班智达重修,与明代成化年间(公元1483年)扩建为最,寺院现存大部分建筑即为明清所建。根据史料记载,海藏寺周围树木葱翠、芦苇茂密、泉水潺潺、碧波荡漾,古刹坐落其间,宛若海中藏寺,故而得名。又海藏为佛教用语,相传佛教大乘经典藏在大海龙宫中,龙树前往龙宫求经,大龙菩萨以经典相赠,故海藏寺之名,又喻大乘佛教之义。再从牌楼“海藏禅林”书匾可知,海藏寺为禅宗道场和圣地。相传每逢旭日高照之时,牌楼东面角上有一缕青烟袅袅上升,缭绕于白杨垂柳之间,俗称“海藏烟柳”,为武威八景之一。“海藏烟柳”不仅为海藏寺笼上一层神秘色彩,还给海藏寺增添了一份仙气。

海藏寺占地面积13460平方米,现存院落以“中轴线”为中心,由南向北,纵向排布多重院落空间。中轴线始于牌楼,依次布置山门、大雄宝殿、三圣殿、地藏殿、天王殿、藏经阁,两侧配置东西配殿、厢房等辅助建筑。

山门为海藏寺主入口,是中轴线上的第二座建筑,山门前东西各置一对石狮,山门正中挂有“海藏寺”牌匾,为1984年整修寺院时所记。山门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


海藏寺免费开放,我跨过山门,进入院内,由南至北逐一游览。

寺内游人稀少,环境清幽,大雄宝殿掩映在参天古树之下。

这幢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四周绕廊的单体建筑,上层中间悬“大雄宝殿”牌匾,左右及下层均挂有牌匾。前廊东边挂有一口古钟,墙上壁画与格栅窗色彩搭配和谐,别有一番韵味,这样的格栅窗别处很少见到。大殿正门入口处有一桌子挡着,似不愿让人进入里面,门口不见任何功德箱或收款二维码。


三圣殿,面阔三间,与大雄宝殿同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殿内三圣像重塑于1992年,同样进门处有桌子挡着。


上悬“幽冥教主”的地藏殿,门前古树众多,让人产生一种丛林禅寺的感觉。这座殿堂是20世纪80年代由大河庙搬迁至此。

地藏殿后面有个高高的土台,这就是大名鼎的灵钧台,台前耸立一座金光灿灿的千手观音雕像。

灵钧台东西两边台阶下各有一座古意盎然的垂花门,这是20世纪80年代由大河庙搬迁至此。垂花门面宽、进深各一间,平面立柱四根承梁架,单檐悬山顶,门内还留有壁画。两座垂花门形制相似,又不尽相同,当时有一群资深美女前来打卡拍照,寺院也突然之间热闹了起来。




沿台阶而上,则是天王殿,其门楣上悬挂着“灵古台”的匾额。

穿过天王殿,登上灵钧台。灵钧台为东晋十六国时前凉王张茂所筑,是凉州最早的文化遗址之一。台高约8米,边长各50米,环顾四周,海藏寺美景尽收眼底。

天王殿后则是藏经阁

原名无量殿,是海藏寺内等级最高、年代最早的主体建筑,明成化年间由太监张睿扩建寺院时主持修建,因殿内曾藏有6820卷明版藏经(现存于武威博物馆),故又名藏经阁。藏经阁面阔五间,殿阁式重檐庑殿顶。看着此殿非同一般,在工作人员帮忙搬离挡于门口的桌子后,我进去细看了一会。在靠近入口处的东西两侧角落分别置有石碑一通,为《乾隆五十四年重修碑刻》和《重修凉州海藏寺碑刻》。殿内还悬有多块牌匾。



藏经阁前西面有“晋筑灵钧台”石碑,

这是20世纪80年代在海藏寺台下挖出的,上有清光绪三十四年立的《晋筑灵钧台》碑记,上书“东晋明帝太宁中凉王张茂立古台”。东面有药泉井,


该井原名湖心井,相传井水与西藏圣湖水相连。元朝时萨迦班智达大师曾用此井水治愈了蒙古阔端王子的龙毒湿疹病,因此被视为“神水”。井水甘冽味美,藏族信众凡来此朝拜者必饮用,以此去邪除病。

此水既然如此神奇,我也不可错失良机,想用瓶子灌些井水带回酒店,却发觉药井已被锁了起来!水井旁边的桌上有两个水壶,有位美女说壶里的水就是神水,喜欢可以喝。我试着喝了一小杯,一时也没品出别样的滋味。

海藏寺历史悠久,建筑秀美,树木葱郁,环境静谧,免门票无商业。



在参观寺庙的过程中看到一位和尚师傅一直在用水管浇树,说明海藏寺没有请志愿者或义工来进行劳作,都是寺内僧侣亲力亲为。寺院广播里传出一位很熟悉的央视播音员的声音,说的是唐朝高僧玄奘去印度取经途中经过凉州,在海藏寺滞留一个多月,并在此讲经,盛况空前的事。原来玄奘大师也来过这里啊!不知不觉间已在此逗留两个小时,之后打的前往第二站:武威市博物馆。

武威市博物馆位于宣武街姑藏路25号,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到达博物馆时已是下午四时,只能走马观花式浏览了。

我重点参观了二层的武威历史文物展览“河西都会 天马故乡第一、第二展厅

和三层的“天梯神韵 凉州佛光”天梯山石窟专题展。

武威,又称凉州,位于河西走廊东端,南靠祁连山,北依腾格里沙漠,是一块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的绿洲。武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远在五千年前,原始先民即在此生息繁衍。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汉武帝为彰其“武功军威”命名为武威。西汉开辟河西四郡后,武威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版图。自此,历代王朝在这里设郡县、置州府。从西汉至隋唐,武威成为长安以西最大的郡会、中西交通的咽喉、丝绸之路的重镇、多民族文化的熔炉。宋元时期,吐蕃、回鹘、党项、蒙古等民族先后在此角逐,演绎出辉煌的历史篇章。明清时期,由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武威再度出现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局面,人文荟萃,英华辈出,文风甲于秦陇。

从西宁、酒泉、张掖一路走来,绘画高超、内涵丰富、纹饰繁缛,今约5000—4000年的马家窑彩陶是甘青各家博物馆的坐上宾,武威博物馆也不例外。 

由于得天独存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武威保存了大量汉代木雕。如彩绘木雕独角兽、

木鸠、

木马、

木俑等。

独角兽,本名叫獬豸,是古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大者如牛,小者如羊。其性格耿直,能够识别善恶忠奸,能够辨别是非曲直,能够帮助法官断案,简称“神判”,被誉为是公平正义的化身。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象征,獬豸受到历朝推崇,古代法官戴的帽子称之为獬豸冠,司法官员的官袍上也绣有獬豸图案。时至今日,它依然是法学精神的象征。这件彩绘木雕独角兽,出土于武威磨嘴子汉墓中,作为镇墓兽放在墓葬中镇墓辟邪,保护墓主人的灵魂。这件独角兽,通体施红白相间的云纹,四肢粗壮刚健,遒劲有力。右后腿斜撑,触角下压,尾巴上翘,表现出一往无前的动势。其雕刻技法简洁大气,极富想象力,成为武威博馆的珍藏,为国家一级文物。

木鸠:鸠者,不噎之鸟。汉代养老制度中有“高年赐王杖”之规定,王杖长九尺,杖首饰以鸠鸟,寓意老人吃饭不噎。

1974年凉州区金沙镇赵家磨村出土了一块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年)梁舒墓表,上有72个隶书文字,记录了墓主人何方人氏及为官情况,对考证古代姑藏城的地理位置提供了重要依据,为研究十六国时期书法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天梯山石窟,亦称凉州石窟,位于武威城南60公里的黄羊河畔,其山势陡峭、形若悬梯,故名天梯山。石窟开于东晋十六国晚期的北凉沮渠蒙逊时期(412—426年)。有史载:先是蒙逊有凉土,专弘事佛,于凉土南百里崖中大造形象,千变万化,惊心触目。”石窟距今有1600多年的历史,被史学界誉为“石窟鼻祖”、“石窟源头”。北凉以后,历代对石窟有重修或新凿,1927年古浪一带发生里氏八级强震,石窟多有坍塌。1958年,因修黄羊河水库,对天梯山小洞窟内的壁画和彩塑进行搬迁保护,并将其中200多平方米壁画和48尊彩塑搬迁至甘肃省博物馆。1992年,利用当时大旱机会,在13号大佛窟前修筑挡水围堰、开凿隧道、修建护坡、加固大佛窟岩体,并对窟内七尊塑像进行修复。2006年,部分原天梯山石窟文物回归武威保存。2012年以来,对壁画和彩塑进行修复,2020年,天梯山石窟77件文物在武威市博物馆以天梯神韵 凉州佛光”为主题进行展出,其余652件文物在博物馆库房。目前天梯山石窟只有13号大佛窟在原址。






匆匆一小时,实在无法尽性,与酒泉、张掖相比,武威博物馆貌似更胜一筹。

出行日期:202597

备注:文中史料类内容来自网络和景区说明。

推荐阅读:张掖马蹄寺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