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武威,气候之韵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当处暑的脚步悄然来临,武威也开启了一场从暑热到清凉的奇妙转换。此时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增大,虽然午后偶尔还残留着暑热的余威,但早晚的凉风已让人明显感受到秋的丝丝凉意,正是“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的生动写照。
舌尖处暑,寻味美食
菜锅子:一锅鲜暖,熨帖秋凉
处暑后早晚温差拉大,一顿热乎的菜锅子成了街头巷尾的心头好。这道武威特色美食,做法朴实却滋味浓郁,堪称“秋日暖身神器”。
菜锅子以铜锅为器具,底部炭火熊熊燃烧,锅中食材丰富多样,油炸丸子、发菜卷,以及牛、羊、猪肉片子装在锅子上面,下面垫上豆腐、白菜、粉条、冬瓜、油炸洋芋、海带、木耳等蔬菜,浇上兑好的各类肉汤炖煮,蔬菜的清香混着肉香在锅中翻滚,咕嘟咕嘟的声响里,暖意顺着热气弥漫开来。
米汤油馓子:清晨的温润,驱散秋燥
如果说菜锅子是晚餐的慰藉,那米汤油馓子便是清晨的温柔唤醒。
图源:武威文艺
米汤用黄米慢熬,熬到米粒开花,汤汁浓稠,表面浮着一层薄薄的米油,香气醇厚。油馓子则是用发酵面团搓成细条,盘成麻花状,入油炸至金黄酥脆,咬一口咔嚓作响。吃时将馓子掰碎,泡在温热的米汤里,酥脆的馓子吸饱米汤,变得软中带脆,米香与油香交织,温热下肚,喉咙润了,胃也暖了。
处暑后空气渐干,米汤能滋阴润燥,补充水分;油馓子提供适量能量,应对渐凉的天气。一汤一干,一润一香,是武威人用简单食材对抗秋燥的默契,也是清晨最熨帖的仪式感。
处暑习俗
迎秋赏景
处暑后秋意渐浓,天气凉爽,民间有“出游迎秋”的习俗。人们会走出家门,到郊外、公园赏景,看天高云淡、秋叶渐染,感受季节更替的美好。此时农作物开始泛黄,田野里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也是迎秋的重要景致。
祭祖谢神
处暑正值农作物即将成熟的时期,古人认为这是天地馈赠,会举行祭祀活动。有的地方祭祀土地神,感谢其孕育万物,祈求丰收;还有的会祭祖,用新收的作物供奉,表达感恩之情,同时祈求祖先保佑后续收成顺利。
吃鸭润燥
“处暑吃鸭,无病各家”是多地流传的俗语。鸭肉性凉,适合处暑后润燥防秋燥。做法多样,有烤鸭、炖鸭、鸭汤等,不同地区会结合本地食材烹饪。
处暑节气,走进武威文庙
明日上午9:30,武威文庙邀你共赴秋约!主播将带您游览“陇右学宫之冠”,感受文脉悠长;畅聊武威美食美景,感受风土人情……让我们相聚直播间,跟随节气的脚步,开启一段充满惊喜与收获的处暑之旅。
处暑游武威,有福利
凡转发“武威文体广电旅游”微信公众号平台“跟着节气游武威”处暑节气信息并获赞30个及以上的,8月23日—8月25日凭转发信息点赞量截图,持本人居民身份证,参观雷台汉文化博物馆、文庙景区、天梯山石窟、凉州会盟纪念馆、大云寺景区可享受首道门票免费的优惠政策。
处暑寄语
处暑已至
炎热渐散
愿岁岁平安喜乐
来源: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