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话廉 | 博物馆里的“怪兽”——獬豸
信息来源: “啄木鸟”微信公众号 发布日期: 2025-08-04 16:30

在甘肃省博物馆的展厅里,你可能会被一件造型奇特的文物吸引:它乍一看像是一头威风凛凛却又有些奇特的小兽,身形不大,俯首颔胸,颈部高耸,头生独角,角向前刺,扁尾高扬,四足跨张作角斗状,全身铸有兽毛的纹饰,姿态威严,仿佛随时准备跃起。它不是来自科幻电影的虚构角色,也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普通猛兽,而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位能够分辨善恶曲直的“正义的化身”——獬豸(xiè zhì)。

铜獬豸(汉代 酒泉市出土 一级文物)

甘肃省博物馆藏

獬豸又称獬廌(zhì)、解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杨孚《异物志》载:“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zé,啃咬)不正者”,许慎《说文解字》:“廌,解廌兽也,似山牛,一角”,范晔《后汉书·舆服志》:“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文献记载中的獬豸体形或是大者如牛,小者如羊,亦或是类似麒麟,但额上通常长一角,因此有时也被称为“独角兽”。

獬豸因为拥有“触不直者”的神力,所以它自诞生起就同法律、诉讼等密不可分。法,在古代正体写作“灋”,是个会意字。《说文解字》:“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水”象征执法公平如水,“廌”代表分辨奸邪的能力,“去”则意味着驱逐不法。这种造字逻辑,将獬豸直接植入“法”的基因,使其成为法律精神的具象化身,体现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期盼和追求。

作为中国传统法的象征,獬豸在历代都受到推崇。传说狱神皋陶(yáo)身边就有一只獬豸,断案时獬豸会用角来触碰有罪之人;《墨子》中也记载了齐庄君通过獬豸来审理案件的故事;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撰的《艾子杂说》中也记录了齐宣王和艾子关于“獬豸辨好”的对话。《后汉书》中说,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曾经捕获了一只獬豸,并模仿其形象做了一顶帽子:“高五寸,以纚为展筒,铁柱卷,执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监平也”,这就是獬豸冠,也叫法冠。从此獬豸冠一直是后世司法官员的标配。到了明清时期,官员官服上前胸的位置有一块一尺见方的布,绣着飞禽走兽,如同补丁一般,被称为“补子”,这种官服也被叫做“补服”,掌管监察职责的官员官服上便绣着獬豸。

除了服饰上的獬豸元素,獬豸以尖锐的长角和勇猛的身姿化身为刚正不阿、驱逐邪侫的护卫神兽,被广泛应用在墓葬、宫殿、住宅和司法机构等。早在汉代,皋陶和獬豸已经成为固定组合出现在画像石上。汉晋时期的北方墓葬,出土了大量独角兽形象的镇墓兽,用来保护主人的清净和安宁。到了唐宋时期,獬豸则以瑞兽的身份出现在帝王陵寝的神道上,唐睿宗李旦的陵寝“桥陵”东西各有一尊保存完好的獬豸雕像,此外明孝陵神道两侧亦有獬豸石雕。应用于宫殿方面,北京故宫太和殿的屋脊以及御花园天一门前,置有獬豸形象的的脊兽和铜雕,作为皇家“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征,甚至在韩国的景福宫中也出现了獬豸的身影。在住宅建筑上,獬豸是镇宅、祛凶的象征,被放置在民宅正脊的两端。

自古至今,獬豸都是司法机构的象征。东汉时期,衙门内便供奉有皋陶像与獬豸图。人民司法的发源地——江西省瑞金市沙洲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最高法院旧址的门前,亦摆放着一尊象征着公平正义的獬豸石像。到了今天,法院、律师事务所、法学院校等各种与法律相关的机构与场所中,往往都有獬豸的形象,传递着法律的神圣和尊严。

所以,“怪兽”不怪:它不吃人,只吃贪;它辨忠抵邪,是正义的化身。在古代,獬豸以带有神话色彩的形象象征着司法官员的廉明正直、执法公正。在现代,它则是中华法治优良传统的象征,表明维护法治,守护公平正义,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同时,它提醒所有执掌权力的人:权力不是私器,而是公器;官位不是用来谋私的工具,而是为民服务的责任。廉洁,不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道德的自觉,一举一动,都应经得起“獬豸”的审视。

作者:高一竑

来源:“啄木鸟”微信公众号